欢迎光临种植业供应电商!
注册 登录

拼经济 文山在行动 | 18小时,文山蔬菜端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

   日期:2024-01-09     浏览:225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原标题:拼经济 文山在行动 | 18小时,文山蔬菜端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1000多公里仅18小时文菜带着新鲜的阳光和雨露抵达广东成为粤
  原标题:拼经济 文山在行动 | 18小时,文山蔬菜端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

1000多公里

仅18小时

“文菜”带着新鲜的阳光和雨露

抵达广东

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餐桌上的宠儿

“文菜”新鲜上桌

走进文山市德厚镇福之口1600亩的蔬菜基地,菜心、芥蓝长势郁郁葱葱。田间的采收工人个个“业务熟练”,小巧的割刀在他们的大拇指尖上下翻飞,手起刀落间,鲜嫩的菜心被整齐地排成一排,不一会儿便堆满了一筐。采摘上来的蔬菜直接运送到基地的冷库,经过检测、称重、冷藏、封箱、保鲜等程序,等待装车。

 

每天早上8点左右,随着冷藏运输车开进基地,工人们就迅速地将打包好的菜心装车,第一时间发往广东。

福之口蔬菜种植基地总管韦光兴介绍:“我们是订单式发货,一年四季不断,每天一车,共有54000斤。早上9点发车,第二天凌晨到达广东后分发到粤港澳各个餐馆、市场。”

 

规范化种植保证品质

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,经济活跃,具有十分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,需要输入大量优质农副产品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德厚镇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,能种植的蔬菜品类多,蔬菜质量好,且能全年不间断生产。福之口蔬菜基地瞅准这一优势,2018年落户德厚,专门种植菜心、芥蓝、西洋菜、西兰花等蔬菜,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高质量农副产品。

韦光兴介绍,为确保客户吃上新鲜放心的蔬菜,基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把关,在种植过程中实行统一种苗、统一农资、统一技术规程,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栽培技术,精准施肥,提高蔬菜品质和安全性。

韦光兴说:“冬季基地主要种植的蔬菜是菜心和芥蓝,相比较夏季蔬菜成熟的时间要多5天左右,为了保证蔬菜不受霜冻影响,我们通过搭建膜布、轮番种植,保证每天都有菜收。”

大量用工助力群众增收

据了解,目前基地有200多名工人,主要负责田地的犁耙、开沟、施肥、管护和收割等工作。

在基地做了两年工的马女士告诉记者,原来她也到外省进厂做工,但结婚有了小孩以后,为了照看孩子,她和丈夫一起到基地做工,虽然工作比较忙碌,但是能照管小孩对她来说是个不错的工作。她说:“这个工作多劳多得,菜多的时候一天能有200—300元,菜少的时候一天也有80元,平时基地里还有一些零工,算下来一个月有5000—6000元,一年下来还是能挣几万元。”

韦光兴介绍,工人工资按收菜计件,6角钱一斤,菜少的时候做杂活是100元一天,最高一个月发放工人工资90多万,一年下来,工人工资在1000万元左右,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。

 

打造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

近年来,文山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“绿色食品品牌”决策部署,以打造成“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”产业化基地为目标,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,以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,夯实农业发展基础,擦亮农业品牌名片,加快农业基地化进程,推进文山现代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。

福之口蔬菜基地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,不断开拓大湾区消费市场,采用订单式销售的综合发展模式,为整个种植产业提供了良性循环保障,让文山蔬菜从山间田地“坐”上“直通车”到达都市餐桌。

韦光兴介绍,去年基地1600亩的蔬菜产量有1900万斤左右,产值9000多万元。今年,计划扩种600亩,让基地面积达到2200亩,在保证供应好港珠澳大湾区蔬菜的同时,助力文山农业产业的发展。

一头是连绵起伏的绿水青山,一头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,彼此之间相隔万水千山,上千公里,因高速铁路和公路把文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紧紧相连,实现了“文菜”端上大湾区的餐桌。同时,这小小的蔬菜也带动农户增收,加快文山乡村振兴的步伐。

 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